
汉武帝实施的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政策,与秦始皇的“焚书坑儒”相比,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。汉武帝推崇儒学,并要求欲进入中央政府的官员必须掌握儒家经典,但并未禁止普通民众研究其他学派的思想;与此不同,秦始皇的“焚书坑儒”不仅严禁在中央传播诸子百家的思想,还试图全面消除民间的各种异端文化。自“盐铁论”开始,战国时期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所恢复,学者们的言论空间也重新拓展。
天人关系一直是古代学者们热衷探讨的课题。尤其在这一时期,天人感应论几乎被视为定论,它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相互应验。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祥瑞与灾异的说法。一般来说,当一个王朝崛起时,祥瑞之兆频繁出现;而当王朝衰落时,则会伴随不断的灾难与异象。学者们讨论的另一个焦点是天下的性质问题,即“官天下”与“家天下”的争论,这也直接关系到朝代更替的合理性与正当性。
灾异的思想在汉代影响深远,尤其根植于人们的日常思维中。汉人相信,灾异不仅源自天上,还可能来自地下,因为他们认为天地本是一体的,后经“清者为天,浊者为地”而分离。人类则继承了天地的性格,成为三才之一。汉人提及天人关系时,实际上是指天地与人的关系,但由于地的属性从属于天,就如阴从属于阳,通常省略提及“地”,直接称为天人关系。在古人眼中,天文是关于天的知识,地理是关于地的知识,而历史则是关于人的知识。
展开剩余77%在先秦至汉初,天文、地理和历史被视为最为重要的知识体系。要想理解人类,首先需要了解天和地,因此汉人往往先讨论天地,再谈论人。而当他们讨论“人”时,多半指的是人性,最终归结为对人类道德的探讨。这里的“天”并非指自然天,而是指具有意志和意识的天;而“人”也不是指普通百姓,而是指统治者。在汉朝中后期,一些学者真诚地相信灾异的指示,而某些政治家则将其作为维持统治的工具。
西汉后期,灾异频繁,朝廷为此召集丞相等高官策马商讨对策,甚至采取赐爵、免税、大赦天下、加罪御史大夫等手段。然而,灾异依旧未曾消停。同时,汉朝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加剧,尤其是富豪和贵族对奴仆的剥削,以及土地兼并问题,使得统治危机更加严重。接踵而至的铁官徒起义与地方暴动,最终演变成绿林赤眉起义,进一步动摇了西汉的根基。
在当时的上书言事中,有两类代表性人物。一类是以夏贺良为代表的民间学者,另一类则是以刘向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。夏贺良依据谶纬的预兆,试图通过改元易号来化解当时的统治危机,但由于未能见到“嘉应”,他最终被视为“妖言惑众”并遭到惩罚。与此不同,刘向则利用灾异现象,攻击外戚和后宫的腐化。虽然汉朝统治者理解刘向的用意,但最终未能采纳他的建议,这两派思想家未能产生像董仲舒那样的深远影响。
在西汉时期,儒家和道家是两种最具系统性的文化思想体系。战国时期,儒家与道家是思想领域中的最大对手。道家注重实际操作与手段,而儒家则强调道德和原则。在战争时期,实用和手段的确至关重要,但在和平时期,道德和原则则显得更为重要。汉朝建立后,如何确立统一的治国理念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虽然道家思想曾短暂占据优势,但自汉武帝以来,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主流治国理念,直至清朝灭亡。汉朝统治者普遍认同“逆取而顺守”,即顺应天命,维持统治秩序,这一观点使得儒生在统治集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尽管各代统治者会在文官和儒生之间维持平衡,以确保政权的稳固与有效性。
汉代的儒者不仅专注于学习儒家经典,还经常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。例如,儒家学者会研究阴阳五行之学,借此作为政治工具来反对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。宦官与外戚问题的深刻影响,不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腐败,也成为了儒家知识分子运用学术手段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场域。尽管儒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和外戚的势力,但最终未能阻止外戚篡夺政权的结局。
在汉代,谶纬学与孔子有着密切关系。谶纬最初是作为解经的工具,而孔子正是经书的编纂者。许多汉代儒者认为孔子不仅是经书的编者,还是谶纬的创作者。陆贾曾指出,孔子通过整理历史、编排经书,致力于为后世提供指导。然而,孔子本人并不主张预言未来,反而强调自己的学习与努力,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,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智慧。
孔子的谦逊使得他的思想充满理性,而他并不把自己当作神明。尽管他在某些方面尊重祭祀并祷告,但他的信仰并未明确表露为神学式的信仰,这一点令人颇感疑惑。
西汉中后期,谶纬的作用愈加明显,尤其在汉宣帝的治下,诸如“天子气”的灵异现象频频出现,这也与早期汉高祖的灵异经历相似。宣帝的出现,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一些谶言的支持不无关系。而在汉宣帝的引导下,西汉一度迎来了短暂的中兴,但随着元帝和成帝的继位,汉朝逐渐走向衰落。
元帝时期,王氏家族逐渐崛起,成为最为显赫的权力集团。而随着儒者逐步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,朝廷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。成帝时期,由于皇帝亲政能力的不足,汉朝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。自然灾害频发,灾异的讨论不断增加,使得“再受命”理论再度成为焦点,尽管哀帝时期出现过再受命的争论,但最终汉朝未能恢复民心。最终,西汉在内外压力下为王莽篡夺。
王莽篡位,成为了儒学思想的体现者。王莽年轻时便为儒者,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,因此他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,采用了许多儒家的改革理念。王莽的改革尝试包括通过符瑞与谶言稳固政权,最终成功篡位成为皇帝。然而,他的改革未能带来长期的稳定,反而在面对贵族、百姓的不满以及外族反叛时,导致了最终的失败,王莽也因此被绿林赤眉起义推翻,命运悲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